当前位置:

共享发展的伦理解读

来源:红网综合 编辑:余艺丹 2016-09-30 15:02:43
时刻新闻
—分享—

共享发展的伦理解读

向玉乔

  共享发展理念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走共享发展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伦理要求,也是我们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应该践行的崇高伦理思想、伦理精神和伦理行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遭遇了发展机会欠均等、贫富差距越拉越大、公共权力监督不力等现实问题,这说明当今中国不缺少社会发展成果或物质财富,缺少的是社会发展成果的共享性。因此,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将“共享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提了出来,表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问题的理论认识达到了新水平、新高度和新境界,同时也契合了社会各界对共享发展的热切期盼和紧迫需要。对此,我们需要从伦理学的角度来加以认识、理解和解读。

  共享发展的伦理基础是共享伦理

  共享发展是党中央倡导的五大发展理念中的最高理念,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这意味着“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标志、本质特征和根本目标,而缺乏社会发展成果的共享性,则必然会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失去存在的基础。

  共享发展理念是依据“共享伦理”这一伦理价值体系建构的。以共享伦理促进发展,以共享伦理统领发展,以共享伦理规定发展的合理性边界,是共享发展理念具有深厚伦理蕴意的根本原因。

  共享伦理是以“共享”为核心价值取向的伦理思想、伦理精神、伦理原则和伦理行为统一而成的伦理价值体系。它将“共享”视为一种美德,要求最大程度地实现社会发展成果或社会资源的共享性,即社会发展成果或社会资源能够为国民或公民共同享有,让所有国民或公民能够有强烈的获得感,让所有国民或公民能够从国家或社会发展中受益。发展是第一要务,然而,如果发展成果不能被人们共享,则这样的发展只能是没有道德价值的增长。共享伦理从道德上拒斥严重缺乏共享性的社会,要求人类社会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维护发展成果的共享性。

  当今世界是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并存和竞争的世界。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相比较的优势最终需要通过它的优越性来体现。虽然资本主义制度比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优越,但从根本上来说,它还是少数人剥削多数人的不公正制度,缺乏社会发展成果的共享性仍然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因此,要体现与资本主义制度相比较的优势,社会主义制度应该具有更高程度的共享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合理性基础主要是依靠它的共享性来夯实的。

  “共享”是发展应该实现的伦理价值目标,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向前推进的伦理价值目标。这一伦理价值目标的实现必须以我国社会各界乐于共享的伦理思想、伦理精神和伦理行为作为基础和前提。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的既定选择,因此必须致力于不断提高社会发展成果的共享性。走共享发展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伦理要求,也是我们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过程中,应该践行的崇高伦理思想、伦理精神和伦理行为。

  共享发展的实质是分配正义

  共享伦理是共享发展的伦理基础,而共享伦理的核心价值观念是“共享”。“共享”的基本涵义是强调每一个国民或公民都具有共同享有社会发展成果的平等权利。需要指出的是,“共享”并不是国民以平均主义的方式分享社会发展成果或社会资源,更不是国民以利己主义的方式分享社会发展成果或社会资源,而是必须充分体现分配正义。

  分配正义可以指人类对物质财富、政治权利、发展机会等社会发展成果或社会资源进行分配所彰显的公正合理性,也可以指人类以追求社会发展成果或社会资源分配的公正合理性为价值目标而形成的道德价值观念。人们通常用公正、公平、公道等概念来表达他们的分配正义诉求。

  分配正义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价值。人类社会生活实质上是以国民占有社会发展成果或社会资源为主要内容的。在受国家这一治理体制支配的社会状态中,人类参与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绝大多数社会发展成果或社会资源必须通过社会分配的方式来获得。社会分配依据两个原则进行: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保护。前者要求每一个参与社会生活的国民或公民都必须具有乐于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的奉献精神,后者要求社会必须借助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集体形式为每一个参与社会生活的国民或公民提供社会性保障。这两个方面都是国民或公民展开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和依据,但它们都是基于“得所当得”的分配正义原则而确立的。

  在人类社会中,要求平等地享有与个人的社会贡献相匹配的社会发展成果或社会资源量,是每一个国民或公民的基本权利。而从社会的角度看,社会集体在给予国民或公民的社会发展成果或社会资源待遇时,除了必须首先考虑每个人的社会贡献之外,还必须考虑如何善待那些对社会发展没有能力做贡献或只能做出有限贡献的社会弱势群体的问题。确保社会发展有利于所有人是所有社会不可推卸的集体性责任,一个能够保证这两个方面的要求达到有机结合的社会就是分配正义得到充分实现的社会。人类对分配正义的追求就是对社会发展成果或社会资源的共享性的追求。

  共享发展的实质是分配正义,其要义是强调社会发展成果或社会资源在国民或公民中间的分配应该最大限度地体现公正意义上的共享性。作为一种至关重要的道德价值观念,分配正义反对少数人占有大量社会发展成果或社会资源而多数人占有少量社会发展成果或社会资源的不合理事态。在分配正义的框架内,缺乏共享性的社会发展成果或社会资源分配模式是不公正的,因而也是不合理的。因此,当今中国倡导共享发展就是倡导分配正义,就是要维护社会发展成果或社会资源分配的公正性。分配正义这一道德价值观念中的公正性诉求与共享发展理念中的共享性诉求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和可贯通性,因此,它能够表征共享发展理念的内在本质。

  共享发展体现国际伦理维度

  每一个国家或社会的发展都兼有国内意义和国际意义。如果说当今中国坚持的共享发展理念具有深厚伦理蕴意,那么它必定同时具有国内伦理维度和国际伦理维度。

  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是当代中华民族在建构发展理念和道德价值观念方面取得的一个重大进步。这一理念不仅涉及如何在国内提高社会发展成果或社会资源共享性的伦理问题,而且涉及如何增进我国的社会发展成果或社会资源在国际社会的共享性的伦理问题。

  当今世界是一个多极化世界,而以多极化方式存在的当今世界缺乏统一的价值观念体系。出于片面维护本民族利益的狭隘考虑,有些国家对外坚持民族利己主义价值观的现象时有发生,少数国家甚至为了本民族的一己私利而不惜以牺牲国际正义为代价。在这种背景下,中国该何去何从?

  中国历来是一个勇于担当国际责任的大国。当今世界是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并存和竞争的格局,因此,社会主义中国担当国际责任的困难非常大,但这绝不意味着中国可以不参与国际治理,更不意味着中国可以放弃引领世界发展的道德责任。相反,当今中国应该与国际社会存在的民族利己主义现象做斗争,积极表达自己对国际治理的道德价值诉求,为建立和谐的国际关系做出应有的贡献。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在所难免,但互利共赢的空间也非常广阔。在国际舞台上,一个极端自私自利的国家必定会遭到国际社会的唾弃。正因为如此,有国际伦理智慧的国家治理者在治理国家的时候,不会犯极端推崇民族利己主义的错误。他们会遵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爱原则,既注重捍卫本国的发展权利和利益,也能够充分尊重其他国家的发展权利和利益。正是出于对这一伦理原则的深刻认识和服从,我国的国家治理总是坚持走和平发展、同生共荣、互利共赢的共享型民族复兴道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和平发展。我们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仅致力于中国自身发展,也强调对世界的责任和贡献;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

  我国坚持共享发展的理念和实践均具有契合国际伦理的特质,这一发展理念主张,世界各国的发展权利是平等的,应该受到充分尊重,国际社会发展所取得的积极成果也应该最大限度地体现共享性,国与国之间的贫富差距应该越来越小,而不是越拉越大。我国也致力于从实践上促进中国社会发展成果在国际社会的共享性。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就是我国在国际社会推进共享发展实践的重大举措。(作者:向玉乔,系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院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教育报》2016年5月19日第5版

(源自中国教育新闻网 2016年05月19日 中国教育报-新华文摘。)

来源:红网综合

编辑:余艺丹

本文为社科规划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sk.rednet.cn/c/2016/09/30/4098361.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社科规划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