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位论文这笔资源怎么利用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苏新宁 徐绪堪 编辑:严欢 2015-10-21 16:17:59
时刻新闻
—分享—
  目前我国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50多万人,博士研究生6万多人,这支庞大的科技新生力量产生的学位论文是我国科技兴盛的重要部分,但这些学位论文是否在我国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中发挥了作用?在科技传播中扮演着什么角色?是否在开放服务中影响到国家的科技安全与保密?这些问题应引起我国政府机构、科研领域的重视,引起学术资源建设者的反思。本文分析了国内外学位论文利用、管理现状,研究了我国学位论文资源利用以及利用中涉及的国家安全问题,并对此提出学位论文资源建设与管理策略。
  
  资源库建设与使用脱节
  
  我国研究生恢复招生和学位制建立以来,形成了以国家图书馆、中国科技信息所、中国社科院为中心的国家学位论文呈缴收藏体系,国家图书馆建立了学位论文书目数据库提供学位论文的传递服务,中国科技信息所1988年开始建立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文摘版),中国社科院建立了我国社会科学学位论文文摘数据库。随着网络技术发展,万方数据率先建立全国博硕士学位论文库,中国知网、维普等随后建立各自学位论文库并提供学位论文的商业服务,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也建立了学位论文传递服务系统。虽然拥有众多的学位论文服务系统,但我国的学位论文在利用、服务和科技安全管理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学位论文没有在学术研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我国每年产生大约数十万篇硕士学位论文,5万篇以上博士学位论文,这些学位论文在科学研究中究竟发挥多大作用,一直是教育界和学术界十分关注的问题。我们曾经对社会科学论文中引用文献类型做过统计分析,其中,学位论文的被引用数量占全部引文数量不到0.5%。最近我们又对我国一个学术资源库进行了调查,其中他们收录的所有学位论文中,在其资源库中被引用过的学位论文仅有12.37%。国家投入大量资源培养博士和硕士,但是他们的学位论文却没有在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中发挥预期的作用。
  
  我国目前已建成多种学位论文资源库,由于学位论文呈缴机制缺乏执行力,至今没有一家学位论文库建设单位收录我国全部学位论文或其应当接收的全部学位论文,其中国家图书馆、中国科技信息所、中国社科院也只收录大部分学位论文。学位论文资源库建设与使用环节存在脱节,国家图书馆提供学位论文前24页的在线阅读服务,若需要学位论文全文的话,只能通过文献传递服务查阅纸质全文,给学位论文利用带来很大不便。能够提供学位论文全文服务的学术资源建设商,由于版权问题导致学位论文库都只收录部分学位论文,尤其是“独家协议”更是导致学位论文分散在不同的资源库。这种各自为政的状况,影响了学位论文一体化规划和建设,造成在网络环境下学位论文流通仍不畅,利用率仍低下。
  
  学位论文版权不明晰。我国学位论文涉及国家、培养机构、导师和学生四个主体,在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过程中存在学位论文版权协议签订不自由和不规范、对学位论文的著作权人界定不清晰以及版权协议对开展服务和转授权不明确等现状,学位论文版权协议主要是培养机构单方制定的条款,而且不同培养机构对学位论文的著作权人归属规定各不相同,还有相当部分学位论文没有明确著作权的归属方,仅以学生作为著作权使用授权方,没有明确学位论文收藏单位对学位论文服务范围,不便于学位论文开放利用。另一方面,国家在研究生培养中投入了大量资源,应拥有对这些资源的统一规划权,保证这些资源在国家科技发展、科学规划中发挥更大作用。
  
  保密管理不规范和过度保密
  
  我国每年产生一批涉及国家高精尖端和军事技术的学位论文,虽然已建立涉密学位论文收藏和管理相关制度,但每个培养机构均按各自制定的安全制度管理并确定涉密论文密级和保密年限,造成国内学位论文安全管理存在保密责任不明确、密级设置不统一等情况,致使涉密学位论文可能会泄露我国国家战略和科技安全的相关机密,给国家安全、国防安全、科技安全带来威胁。另一方面,也存在学位论文过度保密现象。如为了规避论文抽检,将本不应该涉密的学位论文设置为保密,有的涉密学位论文在达到保密年限后仍然处于保密状态。这种现象也影响了这些学位论文在科学交流中发挥作用,浪费了国家、科研机构、高校等为培养研究生所投入的资源。
  
  一方面,在学位论文涉密评审过程中存在较强主观性,常常以导师或研究生的个人意志来决定学位论文涉密内容和级别,有的学者想通过学位论文增加自身知名度,将可能涉密的学位论文定为公开级别,埋下泄密的隐患,学位论文作者、导师和培养单位仍然存在保密意识薄弱和涉密评审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另一方面,学位论文安全管理制度存在走过场问题,致使学位论文过程监管存在安全管理隐患,涉及国家军事、国计民生等整体产品和技术以片段形式出现多篇学位论文中,这些看似不相关的零碎片段,境外情报机构通过公网采集学位论文后,借助大数据分析方法贯穿分析获取威胁我国国家安全和科技安全的涉密信息,导致被动泄密。
  
  国外学位论文利用管理经验
  
  美国明确规定学生拥有学位论文的著作权所有权,培养机构拥有学位论文的使用权,明确UMI(美国学位论文数据库建设商)负责收藏美国高校出版的数字学位论文,国会图书馆指定的收藏全美博士硕士论文的分馆,负责代理作者登记电子学位论文版权,统一加工各大学提交的学位论文信息,并收取一定出版费用,通过PQDT提供电子学位论文元数据和全文的商业性服务,结合非营利的各种途径实现学位论文全方位的开发利用。
  
  欧盟成员国强制规定学位论文的开放来促进学位论文的利用,同时非常注重涉密学位论文的保密管理。英国高校图书馆以发起馆或者协同馆会员参与方式,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子学位在线服务平台ETHOS,提供学位论文存储、检索和开放服务,针对读者需求提供非营利性服务,学位论文开放程度和利用率都很高,明确学位论文版权归作者所有,通过授权或转让等形式促进学位论文流通和利用。德国国家图书馆是学位论文的收藏机构,基于开放信息仓储首创协议的电子学位论文加工,实现NDLTD论文数据库的数据交换,可以长期免费获取全文电子学位论文。
  
  巴西已经建立巴西电子学位论文统一平台,提供学位论文的全文获取;印度逐渐开始重视学位论文开发利用,1991年建立全国信息和图书馆网络学位论文库,收藏国内绝大多数高校博士论文,正在逐步将其建成全国统一学位论文检索和开放平台;俄罗斯建立国立图书馆的学位论文库,通过和作者、合作单位签订合同,作者将符合要求的电子学位论文提交给国立图书馆,国内各图书馆每年支付一定费用后获取学位论文服务。
  
  建立统一的学位论文资源库
  
  在大数据时代,学位论文的服务与安全管理是国家综合发展实力的体现,不仅要从国家发展战略角度开放学位论文,更要从国家安全角度规范学位论文的保密和安全管理,最大限度发挥学位论文对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作用。我国学位论文是国家、培养机构、导师、学生共同努力后的智慧成果,建立和健全符合我国国情的学位论文开放和安全管理体系,充分挖掘和发挥学位论文的潜在价值是非常必要的。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建立统一的学位论文收藏机构,健全学位论文呈缴机制。做到所有学位论文必须呈缴,涉密的学位论文呈缴专门机构管理。国家学位办应明确中国国家图书馆作为学位论文统一的集中收藏单位,各个培养机构作为学术单位负责收藏和呈缴本机构学位论文。国家图书馆建立统一的学位论文资源库,或联合资源建设商共建学位论文数据库,并提供以公益性为主的学位论文全文检索服务。
  
  建立公益性服务为主的学位论文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学位论文的学术作用。学位论文的服务也是为了增进学术交流,促进国家科技发展。因此,学位论文资源的服务应是公益化的服务,是一种知识型的服务,以保证学者学生更方便、更经济地借鉴学位论文开展研究,从而促进学术研究快速繁荣发展。
  
  注重学位论文的科技保密,构建国家统一学位论文安全管理规范。须在制度上建立一套国家统一学位论文安全管理规范,客观真实地评定学位论文的涉密范围和密级,在《保守国家秘密法》等法律法规框架内,由学生和导师提出学位论文涉密评定申请,建立学生和导师负责制度,由相关机构组成国家学位论文涉密论文审查委员会,形成涵盖国家政策、管理机构、领域专家以及使用单位的第三方评审专家委员会,对学位论文进行密级和范围评定,把提交评审的学位论文界定为内部、秘密、机密和绝密等不同密级,并确定保密年限。
  
  注重学位论文过程监管,堵住学位论文泄密隐患。首先,涉密论文有必要单独建库,可供我国涉密科研机构相关科研人员查询和利用,也为涉密论文的集中统一管理、进行有关统计分析提供了保证。建立涉密论文退出机制,达到保密年限的学位论文及时转入学位论文库,保证解密学位论文在学术交流中发挥更大作用。其次,加强学位论文监管过程中安全预警,在借鉴国外学位论文安全管理经验基础上,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挖掘学位论文中涉及国家安全和科技安全分布规律,提高防御学位论文潜在安全风险的能力,消弭学位论文泄密的可能隐患。
  
  合理规划学位论文资源库建设,实现分布建设统一检索。目前我国的学位论文资源库由多家学术资源提供商在同步建设,但都只占学位论文总量的一小部分,他们之间有的相互重复,有的独家所有,造成重复建设或资源壁垒,使用户在一个资源库中检索不到其他资源库的独家资源,在几个资源库中又可能都检索到相互间重复的资源。因此,国家应当统一合理规划学位论文资源库建设。为确保学位论文尽快入库,国家可以将学位论文按学科划分给不同的资源建设商,同时建立统一的学位论文检索服务平台,实现分布建设,统一检索。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河海大学)
  
  (源自全国社科规划办网站2015年10月13日17:04光明日报。)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苏新宁 徐绪堪

编辑:严欢

本文为社科规划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sk.rednet.cn/c/2015/10/21/3819459.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社科规划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