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花建:打造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升级版花建

来源:红网综合 编辑:严欢 2015-10-08 16:05:01
时刻新闻
—分享—
  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为契机,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升级版正在展开“一体两翼”的新格局。所谓“一体”,即以制度创新为动力,建立起既有远大的战略方向和成长活力,又与外部世界有广泛联系和合作,在推动全球变革中释放强大正能量的国家对外文化贸易竞争力体系。所谓“两翼”,即放开和开放相结合,放开是以培育文化新业态为契机,依托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等举措,最大限度地吸引社会资源,培育充满创造活力的文化生产力主体;而开放是以服务业开放为重点,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与便利化,使我国进入全球文化生产价值链、文化资源供应链、文化品牌服务链的中高端,为中国和世界创造更多的文化财富。
  
  文化贸易迎来大机遇
  
  上海自贸区对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特别是发展对外文化服务贸易,承担了率先探索的重要使命。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和协调发展的新常态,发展现代服务业成为推动实体经济、促进中国经济转型的新支点,文化创意、设计服务、信息传媒、品牌服务等正是其中的重要门类。而中国发展现代服务业必然要整合国内和国际两大资源,在服务和贸易相贯通的广阔空间中壮大。
  
  国际服务贸易是指跨境进行服务交易的商业活动,主要体现为服务进出口、商务存在和自然人移动等贸易形式。国际文化贸易包括文化货品贸易和文化服务贸易等门类,是扩大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杠杆。近年来,全球经济转型对服务贸易的需求大增,文化服务贸易与文化货品贸易越来越多地呈现融合趋势,高端文化装备、移动终端、电子游戏等文化货品包括了丰富的服务内容,境外创意设计、境外广播电视工程承包等服务贸易,又带动了更多的影视、游戏、艺术品等出口。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数据库显示,2002—2010年,国际文化商品贸易出口总额从1982.4亿美元增长到3832.1亿美元,年均增速为8.6%;国际文化服务出口总额从495.9亿美元增长到1450.3亿美元,年均增速为14.4%。
  
  但是,中国服务贸易包括文化服务贸易,总体上处在逆差状态。随着中国经济跨入转型阶段,国内经济对国际服务供给的需求大量增加,2013年中国贸易进出口额达到5396亿美元,而中国服务贸易赤字却从2011年的897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1185亿美元,服务贸易赤字为全球最大。这说明,中国文化产业要在产品结构、服务开发、贸易方式等方面不断向产业链的中高端发展,才能扭转服务贸易的不利局面,成为全球文化服务的开发强国和输出大国,同时更加有力地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服务。
  
  上海自贸区率先推出区内企业到境外投资开办企业实行以备案制为主等创新管理方式,利用国际资金、技术、人才、品牌等,推动更多的中国文化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投资、承包和运营海外文化项目,建立横跨境内外的文化服务链、文化价值链、文化产业链。在上海自贸区示范效应的推动下,上海率先制订了《上海市服务贸易发展指导目录》,全面梳理了文化服务贸易的四大门类,鼓励版权输出、中外合作制作影视、广电节目境外落地的集成播出、广电对外工程承包、工艺美术品创意设计服务以及境外文化机构的新设、并购与合作等,预示着中国对外文化服务贸易诸多门类将后来居上,大有可为,也预示着将有更多的城市吸取上海自贸区的经验,优化文化生产和文化贸易的结构。
  
  负面清单释放正能量
  
  上海自贸区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和同等国民待遇等为重点,推动投资和贸易自由化,为壮大中国文化对外开放主体提供了重要条件。2014年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的修订版比2013年版实现了大幅“瘦身”,由原来的190条调整为139条。负面清单管理的要义并不在于“负面”,而在于国家对同等国民待遇等“正面”义务的承担;其重点不在于“清单”的长短,而在于将非歧视、市场化、贸易投资自由化等作为基本原则;其特色不但要求加强监管,而且更加强调服务和促进。
  
  作为世界大国,中国文化整体实力的提升,亟待依托一批国家级、世界级的文化企业主体。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竞争优势,主要依托一批文化跨国公司。其中入选2014年世界500强的文化媒体企业每户营业额达200亿美元以上,而2014年评出的第六届中国文化企业30强,平均每户营业收入为80亿元左右。从壮大规模优势角度看,需要中国文化领军企业从每户年均营业收入的100亿元人民币级跨入200亿美元级的层次。而唯有监管和服务并重,放开和开放并举,为文化主体营造更加健康、公平、有序的发展环境,从各方面协同努力,才能培育中国文化企业的大量正资产和正能量。
  
  上海自贸区实施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等,正在为培育中国文化跨国公司拉开新的大幕。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成为跨国公司的总部集聚地。从全球范围看,文化跨国公司总部大多不是生产中心,而是投资管理中心、结算中心、资金调度中心,需要所在国的金融体系高度开放,支持公司的大量离岸贸易和离岸金融活动。上海自贸区鼓励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包括支持发展离岸贸易、建立大宗商品的交易和资源配置平台、培育跨境电子商务功能、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等,正是在服务业开放的意义上,为培育本土型文化跨国公司的总部经济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上海自贸区在加强多元服务机制、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也为培育更多中小微企业做出了新探索。英国政府文化、媒体和体育部的研究报告《英国创意产业的经济表现》指出:一个国家和城市能否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是鼓励公民创新热情的重要条件。其中人均GDP1万至1.5万美元阶段是提升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一个关键时期。在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大多数知识产权纠纷主要靠大量民间调解机构平息,而在我国主要通过诉讼解决,形成了知识产权纠纷数量增长与有限处理能力不对称。目前上海本地每位知识产权法官每个工作日平均办案高达15起,高频率的诉讼纠纷使得知识产权诉讼至少要大半年才能结项。由著名知识产权律师在自贸区创办的“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法律服务知识产权调解中心”,通过三次面对面沟通,累计10小时,就使得一起知识产权纠纷顺利解决,显示了多元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对培育文化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制度创新培育新业态
  
  上海自贸区以制度创新,包括投资贸易自由化、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工商登记制度创新、海关监督服务创新制度、新型政府管理模式等,在培育文化主体新形态方面,正在释放出越来越大的红利。
  
  一个国家整体文化实力的强盛,与文化建设主体和业态的丰富多彩是密切相关的。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拥有高度多元化的文化主体,包括文化企业领域的跨国企业、专业公司、虚拟企业和小微企业等,非营利类文化机构领域的文化法人机构、非企业文化机构、文化类基金会等,文化服务领域的保护文化遗产之信托机构、国际艺术品仓储中心和拍卖机构等。对比之下,中国还有许多差距和空白。而通过创新的制度建设,推动文化主体和业态的多样化,吸引全社会的文化资源,正是上海自贸区创新示范的重要使命。
  
  从全球范围看,自由贸易园区是当今世界上自由度最高、培育经济新业态最活跃的基地之一。全球已经建立了1200多个自由贸易园区,其中15个发达国家设立了425个,占35.4%;67个发展中国家设立了775个,占64.6%。上海自贸区以开放的服务环境,对接国际贸易规则,正在培育出越来越多的文化新兴业态,成为打造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升级版的战略平台。比如,位于自贸区的全国第一个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是一个融多种功能的文化产品公共服务实体平台,为各类文化企业提供进出口代理、渠道拓展、产品展示、设备租赁、商贸咨询、版权交易等专业服务。目前它入驻的文化企业约200家,包括一大批国内外文化龙头企业。而在该基地运行的国际艺术品仓储交易中心一期项目,则是一个推动国际艺术品仓储和交易的全新业态,它构建了艺术品服务的全产业链,培育和集聚了艺术品投资、拍卖公司、艺术品专业物流公司、艺术品金融服务公司等实体。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上海自贸区的艺术品保税仓库时说:“这是件好事,要继续探索。”而正在自贸区建设的国内第一个文化装备产业基地,将率先构建高新技术文化装备产业核心价值链,形成文化装备技术研发和集成创新中心、标准认定和应用示范中心、投资交易和展示推广中心等。在上海自贸区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示范效应的推动下,中国必将培育更多的文化新业态和新实体,释放更大的文化创造活力。
  
  (作者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增强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研究”首席专家、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源自全国社科规划办网站2015年09月30日09:44光明日报。)

来源:红网综合

编辑:严欢

本文为社科规划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sk.rednet.cn/c/2015/10/08/3808713.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社科规划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