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智为国所用 策为民而谋

来源:红网综合 编辑:严欢 2015-07-20 10:09:54
时刻新闻
—分享—

智为国所用 策为民而谋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书写中国智库动人故事

  随着6月26日临近,第四届全球智库峰会进入开幕倒计时。两年一度的各国智库“大团聚”,吸引了数十个国家的近百位智库专家、各界领袖相聚北京,共话发展。
  
  “组织这种规模和层次的智库峰会,只有中国做得到。”美国前国务卿、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基辛格博士2009年参加首届峰会时的感慨,声犹在耳。
  
  六年倏忽而逝。作为峰会主办方,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也已在为国谋良策的道路上跋涉六年,播撒一路精彩——资政研究成果丰硕,一批聚焦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国际经济关系与重大热点问题的研究建议转化为国家重大战略;公共外交效果显著,全球智库峰会、中美“二轨对话”等品牌活动增强了我国国际舆论主导权;“中国经济年会”“经济每月谈”等活动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大道行思,取则行远。在中国迎来“智库时代”、探寻新型智库建设之路的明媚春光里,国经中心书写着中国智库的动人故事。
  
  搭建世界级舞台,发出“中国声音”
  
  2009年3月,寒冬迟迟不愿退去。时值国际金融危机肆虐全球,中国也正面临宏观决策的严峻挑战。怀着“办民间智库、融智慧资源,为国家决策提供智力支撑”的责任与热望,当月20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宣告成立。
  
  中心成立后的第一件大事,便是筹办首届全球智库峰会。
  
  “金融危机带来的是世界性问题,要促进问题解决,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各国智库一起讨论,共商对策。”商务部原副部长、现国经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记忆犹新。
  
  经过3个多月紧锣密鼓的忙碌,7月2日,以“全球金融危机与世界经济展望”为主题的首届峰会亮相北京。
  
  会场内外星光璀璨:布鲁金斯学会、卡耐基国际和平基金会、英国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等60多家国外智库,基辛格、意大利前总理普罗迪等前政要,蒙代尔、尤努斯等诺贝尔奖得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国际组织负责人以及知名学者、跨国公司CEO等800多名中外人士汇聚一堂。三天里,专家们“会诊”金融危机根源,研讨危机解决方案,发布了“全球智库峰会北京倡议”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北京倡议”。
  
  从形式到成果,峰会获得了普遍赞誉——全球共有6000多家智库,此前尚无一家办成此类峰会,一家新成立的中国智库却将其变为现实。普罗迪指出:“这个创意充满智慧和想象力。”基辛格接连参加了三届峰会,多次赞叹,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做了别人不敢想也做不到的事”。
  
  如今,全球智库峰会已成为国际智库界知名品牌。2011年,第二届峰会商讨“全球经济治理:共同责任”;2013年,第三届峰会畅言“新格局、新合作、新发展”;即将举办的第四届峰会聚焦“全球可持续发展:2015年后的新路径”,向全世界发出“凝聚共识、同舟共济、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中国声音。
  
  “中美工商领袖和前高官对话”是国经中心创立的又一国际交流品牌。
  
  中美关系,事关重大。但在现实中,两国经贸纷争不断。如何构建符合两国利益的、具有建设性的经贸合作制度?国经中心自2011年起,与美国全国商会联合举办此项对话。对话每年在北京和华盛顿分别举办一次,如今已举办六轮。由于其非官方性质,也被称为中美“二轨对话”。
  
  “双方坦诚相见、畅所欲言,政府间不便讨论的问题,在这里能够得到充分交流与博弈。”国经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先后参加了六轮对话工作,深感“争论常常相当激烈”。中美如何建立“互信、包容、公正、合作”的新型大国关系?贸易不平衡问题怎样化解?许多问题被直言不讳地提出、讨论,一些对话成果直接或间接影响了美国对华政策。
  
  在第五轮“二轨对话”中,国经中心提出了将“中美投资协定”发展为“中美投资与贸易协定”的主张,并与著名的美国彼得森研究所进行了面对面的讨论。2014年9月,该所发布报告称:如果中美签署投资与贸易协定,每年将增加5000亿美元的贸易额。今天,国经中心正在积极推动这一构想变为现实。
  
  更多的国际平台逐步搭建:召开“绿色经济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会议”,创造了气候变化等多边问题的“二轨”机制;受G20轮值国主席法国政府和中国政府委托,承办G20中国南京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讨论会;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主办“全球治理高层政策论坛”,为新兴经济体争得更多话语权;与日本产学官交流机构、韩国贸易协会联合主办“中日韩自贸区民间高层研讨会”,呼吁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
  
  在为世界智库搭建“舞台”的同时,国经中心自己也成了舞台的主角。布鲁金斯学会、彼得森研究所、野村证券、法国布雷顿森林体系再造委员会等著名智库纷纷和中心建立起密切联系,为中国声音传向世界开辟了通途。
  
  提出“中国方案”,助推国家发展
  
  6月29日,启动筹建近8个月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将举行章程签约仪式,57个创始成员国共商该行规章制度、运行规范等诸多细节。若一切顺利,亚投行有望于年底前开始运营。
  
  国经中心关于亚投行运营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也已基本成形。很少被提及的是,亚投行的问世凝结着这个团队的智慧与心血。
  
  2013年初,基于亚洲基础设施建设巨大的融资需求,国经中心经过深入研究,提出“设立亚洲基础设施融资机构”的战略建议。半年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发出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事实很快证明了这一举措的正确性。这个全球国际性金融机构中的“后来者”,迅速成为吸引合作、凝聚力量的“强磁场”。
  
  生产思想产品是智库的立身根本;国家发展需求是智库的选题准绳。在国经中心会议室的墙壁上,悬挂着八个大字:“创新、求实、睿智、兼容”,这是国经中心理事长曾培炎对整个团队的期望与嘱托。在这样的内驱力作用下,中心出产了大量高质量研究成果,并不断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显出成效——
  
  几乎每次党的重要会议召开之前,都有国经中心提供的智力参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改革研究》,为党的十八大报告起草提供建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建议(50条)》和构建国家安全体制的方案,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起草提供参考;《全面推行依法治国的几点建议》,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文件起草提供咨询;
  
  经济社会发展的多个领域,都有国经中心打造的重磅成果:经济、外交、法治、能源、金融、创新驱动……六年来,中心通过自身设立的交流基金项目支持了150多个重大课题研究,并通过《要情》《研究报告》等内部刊物向决策层呈送成果1600余件。
  
  为配合经济转型发展需要,国经中心还每年编制发布“转变发展方式指数”,并与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院合作开展“中国可持续性绩效指标体系研究”,对完善中国可持续性政策的制定起到了实际作用。
  
  一方面思考国家战略,胸怀全局;一方面心系区域发展,服务地方。六年来,中心与全国10多个省区及各类企业开展合作,高质量地完成一批重大咨询研究项目。《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研究》《湖南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规划研究》等建议已得到国务院正式批准;秦皇岛大北戴河区发展战略、国家种子“硅谷”发展战略等正在积极推进落实。
  
  “努力做到先见、先知、先谋,敢出大主意、早出好主意,国经中心历来如此,从未放松。”原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现任国经中心常务副理事长、执行局主任张晓强如是总结。
  
  解析“中国路径”,启迪民众智慧
  
  6月15日,北京,光明网视频演播室。国经中心副理事长、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在镜头前深剖浅析、前瞻回望,将“如何把握新常态下的新亮点、新机遇”的话题讲述得晓畅而深刻。这是“新常态·光明论”系列大型访谈节目的开篇之作。以此为开端,国经中心专家们将通过光明网陆续走进大众视野,为网友们揭开经济“新常态”的神秘面纱。
  
  启迪民智、增进共识,这是时代赋予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又一神圣使命,也是国经中心须臾不忘的自我要求。
  
  4月10日,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发布不到两周后,国经中心率先举办“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研讨会。张晓强代表中心作了对“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的智库解读,并邀请国内外各界人士交流讨论。国务院推进“一带一路”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在会上郑重纠偏:“有报道说‘一带一路’只圈定了18个重点省,没被点名的就没有纳入。实际上,‘一带一路’关乎全国,不存在谁不在路上、谁不在带上的问题。”紧接着,多位嘉宾将“一带一路”构想讲得通透明晰。台下自发赶来的听众们,直观地感受到了“国家智囊”的睿智与力量。
  
  除了应形势需要不定期举办的各类活动,国经中心还拥有影响社会公众的两大常规品牌——一年一度的中国经济年会和每月举行的“经济每月谈”:
  
  全球经济复苏与中国经济展望;解读每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十二五”期间的中国经济发展;直面挑战、创新发展、实现“稳中求进”;经济发展新阶段——新机遇·新挑战·新发展;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精神;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把每届中国经济年会的主题串联起来,就是一幅宏阔而清晰的“中国经济走势图”;
  
  高度聚焦的热点话题,相应领域的权威专家,极具针对性的主题发言,听众参与的深度讨论……“经济每月谈”至今已举办了70余期,话题先后涉及经济、外交、文化等领域诸多热点,聚焦老百姓关注的难点问题,宛若一位陪伴在百姓身边的智者,随时回应疑问、指明道路。
  
  为了更好地宣传解读国家大政方针,国经中心还每年组织撰写《国情报告》《世情报告》,并创办《全球化》杂志、编写出版“智库丛书”,为社会公众提供参考。“既能‘顶天’,也要‘立地’”,这一宗旨在中心的成长中彰显无余。
  
  新的起飞:构建体制机制,树育家国情怀
  
  国经中心的每一步前行,都离不开规范严密的体制机制,离不开高效而团结的人才队伍,更离不开深蕴于每位成员内心的家国情怀。
  
  在老一辈领军人才的带动下,中心人才成长迅速,从组建之初的18人逐步扩展至70多人,初步形成了一支以高层次研究人员为主的骨干队伍。
  
  虽然著名专家、资深学者云集于斯,严谨认真的作风却丝毫不减。在这里,国家召唤是必须服从的进军号,求真务实是不容挑战的“军规铁律”。
  
  一项项重大成果背后,留下了领军者身先士卒的身影和殚精竭虑的付出。
  
  为保证研究质量,中心成立了学术委员会与咨询委员会。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魏礼群任学术委员会主任,把谋划为国家战略服务的重大选题当成了最重要的“必修课”;中心上一届执行副理事长、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原办公室主任王春正任咨询委员会主任,组织了许多重大咨询课题,花几年时间完成的“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国家重大战略。
  
  年轻人将这一切装在心里,杜绝浮躁,勉力前行。
  
  每写一篇研究报告,副研究员景春梅都斟酌再三,反复自问。“够不够公正客观,会对国计民生产生什么影响?”从博士毕业一心想着“多发文章”到今天的慎重严谨,她从前辈们身上学到了责任与使命。
  
  副研究员王天龙的著作出版了,他坚持在封面印上“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的学习与思考”的副标题。这是一种由衷的致敬与感激。回想起五年前对着第一篇对策建议文章无从下笔,反复修改“几乎改哭了”的情景,这位研究骨干感念不已:“是前辈们对问题的洞见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
  
  从政府部门到大学讲坛,再到国经中心,徐占忱的人生价值感日渐丰实,身边却总有朋友“好言相劝”——论收入,他的所得绝不丰厚。然而,他却醉心于今天的事业:“人生只为一件大事来,我们的这件大事,绝不是金钱。”
  
  “现在中心上下人心很齐:要把国经中心建设成高质量、高水平和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新型智库。为此,我们会进一步改革创新,探索‘小机构+大平台’的发展运行模式,更牢固地树立品牌意识、前瞻意识、创新意识和全球意识,全面提高中心研究能力和交流水平。”国经中心副理事长、秘书长张大卫话语凝重。
  
  不负过往,更待来年。国经中心已经开始酝酿新的出发。他们深信:积跬步方能致千里,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之路上,要做步履坚定、永远前行的探索者。(本报记者王斯敏曲一琳)
  
  (源自全国社科规划办网站2015年06月25日11:39光明日报。)

来源:红网综合

编辑:严欢

本文为社科规划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sk.rednet.cn/c/2015/07/20/3742414.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社科规划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