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共产党人对“实事求是”话语的创新性阐释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曹威伟 编辑:莫夏倩 2021-07-13 16:01:50
时刻新闻
—分享—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利用马克思主义对中华传统“实事求是”话语进行重新赋义和创新性阐释,并坚持培本固元与守正创新相统一,使“实事求是”真正内化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

对“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话语转换。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开启中国化的进程,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互动交融,为“实事求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改造和现代改造提供了时代条件。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中的苏俄经验与中国国情之间的现实矛盾,形成了党内实事求是与教条主义者思想路线的对立,建构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认识论和实践论话语已成为现实所需。早在1930年苏区时期,基于党内“右倾投降主义”“左倾冒险主义”经验教训,毛泽东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延安时期,面对彻底清算教条主义根源的思想任务,毛泽东1937年发表《实践论》《矛盾论》,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国化奠定了坚实基础。1941年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这一传统命题进行了现代阐释,完成了“实事求是”由传统哲学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首先,毛泽东将“实事”定义为“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完成了“实事”的唯物论转变。朱熹、王夫之提出的“即物穷理”“格物致知”中,“物”或处于道德修身的语境之下,或停留在朴素唯物主义的层面;毛泽东对“实事”的阐释强调事物存在的客观性和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超越了中国传统哲学“物”的局限性,将“实事求是”话语牢固地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其次,毛泽东将“是”解释为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强调“在周围世界一切方面的内部联系上去把握周围世界的发展”。“是”在传统哲学中或指向史料文献的古义、本义,或指向圣贤之道、儒家义理,或指向事物变化和发展的趋势等。毛泽东的阐释则超越了中国传统哲学忽略事物逻辑联系的弊端,完成了从求“理”到求“规律性”的转变。再次,实现了“求”的形态从“知—行”到“理论—实践”的现代转化。不仅强调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更加强调“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辩证关系,突破了传统“知行合一”“行在知先”的旧有框架。总之,毛泽东对“实事求是”话语的阐释,将建立在道德实在论基础上的传统实事求是话语,转换为建立在实践论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话语,使“实事求是”完成了从近代形态到现代形态的转型。

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76年后,面对党内“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迫切需要对中国国情、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进行深层次的认识。邓小平立足于改革开放新时期“解放思想”的现实需要,恢复了“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地位,使“实事求是”话语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一是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相联系,使“实事求是”与我国、党的具体工作更为紧密地结合起来。邓小平认为“实事求是”最重要的是做到解放思想,以开拓创新、思想更新来达到“求是”的目的,使得主客观获得一致。“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从实事求是出发,邓小平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等问题进行了重新思考,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他曾说道,“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应当考虑是否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群众是否愿意。二是形成了实事求是话语的科学体系。邓小平关于实事求是话语的阐释第一次形成了由出发点、方法路径和运动过程所构成的统一、完整的科学体系。“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的出发点,强调了实际的决定性作用;“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的根本途径。这三方面既涉及了从客观存在出发的唯物主义,把握事物内部联系及发展规律的辩证法,也包含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认识论,以及进行调查研究的唯物主义方法论;使得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涵更为明确,逻辑更为严密,精神更为系统。

将“实事求是”话语扎根于新时代语境中。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把握航向,亟须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继续推进“实事求是”话语的发展,为新征程提供重要的认知性引导、方法论基础和实践智慧支撑。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方法论,推进“实事求是”话语的创新性发展。一是强调坚持实事求是最基础的工作在于搞清楚“实事”,也就是了解实际、掌握实情。在我国,了解实情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尤其是当下我国发展的新情况、新变化。既要充分看到我国发展的成就和有利条件,又要清醒地看到发展中的困难、问题、制约和障碍,做到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二是将“求是”深深地扎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求是”的根本途径在于“实践”,不仅强调实事求是对于认识世界、把握规律的意义,更强调实事求是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必须深入群众、深入实践进行调查研究,把客观存在的事实搞清楚,把事物的内部和外部联系弄明白,从中找出能够解决问题、符合群众要求的办法来”。三是坚持实事求是与群众路线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群众路线是坚持实事求是的认识和实践基础”。在实践基础上认识世界,要通过“从群众中来”才能实现;在实践基础上改造世界,也只有通过“到群众中去”才能实现。只要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群众路线紧密结合和统一起来,我们的工作、党和人民事业就会无往而不胜。习近平总书记对实事求是的阐释阐明了新时代如何坚持和怎样坚持实事求是的问题,将“实事求是”深深地扎根在了新时代实践的人民的语境之中,推动了“实事求是”话语的时代化发展。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百年大变局下青年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创新研究”(20VSZ02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曹威伟

编辑:莫夏倩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社科工作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