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突出以人为本 引领全面发展——国外社会发展指标体系最新研究进展及启示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余艺丹 2016-09-09 11:24:12
时刻新闻
—分享—

突出以人为本引领全面发展

——国外社会发展指标体系最新研究进展及启示

周国华等

虽然国内外的社会发展现状及对此类问题的认识有所不同,但在构建社会发展指标体系所依据的原则和理念方面有其相似之处,因此,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研究不能闭门造车,需要加强国际交流,通过对国外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来构建更加科学和本土化的中国社会发展指标体系。

长期以来,许多国家选择了以经济增长为核心内容、以“线性发展模式”为出发点的发展战略,其共同点是强调工业化程度,片面追求经济的高增长,将经济增长视为社会发展的核心主题。尽管实施这种战略,确实使一些国家的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但它所带来的生态失衡、资源过度消耗及贫富两极分化等弊端也日益明显并呈不断恶化的趋势。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世界各国开始对这种仅仅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及其所带来的不良后果进行反思,认识到经济增长不等于发展,富裕不等于幸福。社会发展应该是经济、社会、科技等各个方面相互协调发展并能促进人的全面进步的过程。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以人的未来发展和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得到重视和采用。

反映社会发展观

体现不同层面特点

总体而言,社会发展观经历了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增长观,以弗朗索瓦·佩鲁等为代表的“整体综合”发展观,以阿玛蒂亚·森等为代表的注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的“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正是在上述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和人们社会发展观转变的过程中,现代“社会指标”运动于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起源,并揭开社会发展指标研究的序幕;且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从美国走向世界,蓬勃兴起。

严谨和系统的社会发展指标体系往往建立在某种社会发展观的基础上,且随着社会发展观的变化而改变。因此,社会发展指标可作为反映社会现象和状态、社会活动或社会变迁的分析要素。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国外关于社会发展的指标体系不断涌现,其中较著名的是由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三部分构成的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HDI);根据就业率、识字率、平均预期寿命等指标构成的美国社会卫生健康指数(American Social Health Association,ASHA);由平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及识字率构成的人口生活质量指数(Physical Quality of Life Index,PQLI)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以下简称“经合组织”)的社会指标(OECD Social Indicators)等。

目前国外社会发展指标体系主要分为国际、国家及各国国内地区层面的指标体系。国际层面的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数量相对而言比较少,综合性更强,如人类发展指数和社会进步指数(Index of Social Progress,ISP);国家层面上的指标体系往往是从经济、环境、社会等多方面来构建的,如爱尔兰、澳大利亚等国的指标体系;而各国国内地区层面上的指标体系则更加重视本地区的发展特色和目标,注重倾听本地区民众意见,如美国西雅图市实施的社区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等。

以人的需求为核心

涵盖多种要素

从总体上看,不同类型的社会发展指标体系虽然侧重点各异,划分标准也不尽相同,但都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核心,关注人类生产与生活所涉及的社会要素。纵观国际、国家及各国国内地区三个层面的社会发展指标体系建设可以发现,其中存在一定的发展趋势。

首先,各种指标体系在构建过程中,都在尽最大努力去关注人的需求。根据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所提出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可将人的需求整合为“生存—享受—发展”,虽然社会发展并不等同于人的发展,但人的发展应是衡量社会发展的重要尺度,因此构建社会发展指标体系也不能忽视人的需求。

社会进步指标体系(2014)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框架思路:其中的营养与基本医疗、水与卫生设施、住所与个人安全等指标可看成是人的“生存指标”,基本教育、通讯、卫生和健康等则可视为是人的“享受指标”,而个人权利、自由及获得高级教育等则是人的“发展指标”。

欧盟发布的“生活质量指数”(Quality of Life Indicators)(2012)也可提炼出以人为主线的构建逻辑。其中的物质生活条件、经济和人身安全、健康等指标体现人的生存条件,自然与生活环境、对生活的整体感觉等可视为是人的享受维度,而教育和基本权利则属于人的发展范畴。

其次,在指标体系结构上,打破唯经济发展至上的法则,全面关注社会、经济、环境等各个领域。国内生产总值(GDP)一直是考核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但随着人们对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认知扩展,以及对生活水平要求的提高,人们开始对唯GDP至上的原则产生了怀疑,在衡量社会发展时更多将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指标综合起来进行考虑。

2014年5月,受联合国资助的高级别研讨会“超越GDP,向可持续性过渡”(Beyond Gross Domestic Product— Transitioning into Sustainability)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在此次研讨会上,有关专家学者围绕新生儿体重、城市中鸟类数量等非GDP指标展开讨论。有学者认为非物质财富的价值并不低于物质财富,且随着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对人类生活质量提高的贡献在减小。

一些社会发展指标体系已经在综合衡量社会发展程度方面做出了努力。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人类发展指数(HDI)从人的预期寿命、受教育程度和获得体面生活的能力等方面来对社会发展进行评估,成为GDP指标的重要补充;爱尔兰、澳大利亚等国的社会发展指标体系则综合关注社会、经济、环境、管理、全球化等领域,表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构建渐渐趋向综合、理性和科学。正如巴基斯坦经济学家赫布卜·乌·哈格(Mahbub ul Haq)所说,“在30年前,认为发展不只意味着增加国民收入的观点都会被当成异端邪说,而现在,发展的目的是扩大在各个领域内的选择的观点已被广泛接受,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增加收入是人们众多选择中的一个,但是并不是唯一”。

再次,指标体系的构建和人们对其中所使用的指标项的选择,往往也凸显出指标体系设计和建设者的治理理念。

对指标体系特征的提取不仅要关注指标体系本身的内容和结构,而且还要注意其形成过程,即程序问题。笔者通过梳理现有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的指标选择和指标体系构建过程发现,专家学者乃至普通民众等各界人士的意见都会影响到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的最终样态。

为更好地体现民主和科学的精神,澳大利亚“进步测量报告”(MAP)有关工作团队向外界公布了自己的办公地点和邮箱,积极收集专家和澳大利亚民众的意见,并由澳大利亚统计局(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根据收集到的讨论结果构建了一个概念框架,来确定哪些因素对于国家的进步是至关重要的。西雅图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则组建了一个150人左右的公民团体来修改和确定评价指标,这个团体的成员包括环境保护人士、政府工作人员、工人、宗教人士、商人、学生、教育工作者等等,涵盖的人员范围比较广泛。此外,还有专门的技术顾问来确定指标条件和精简指标列表。

主客观指标并重

关注弱势群体

国外社会发展指标体系不仅重视经济、环境、教育等可测量的客观指标,而且也注意对一些主观指标的运用。客观指标具有客观性、可比性等特点,可以减少评价主体的随意性对评价结果的影响,但是由于社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非常广泛,其中的很多方面并不能用客观指标确切地表示出来,例如个人对制度的信心、对自由状况的认识等,而主观指标恰好能补充这样的缺陷,因而许多指标体系具有主客观指标相结合的特征。

英国2010年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的“社会”维度便设置了主观指标——“对犯罪的担忧”,而在“社会公正/环境公平”维度也设置了“当地满意度”指标。经合组织社会指标体系中在“社会凝聚力”维度设置了“生活满意度、容忍度、对制度的信心”等主观指标。大多数指标体系都还是以客观指标为主,但是主客观指标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正在逐步发展。当然在使用主观指标的过程中,如何减少误差,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做到以“人”为核心来构建指标体系,需要在关注社会整体发展的同时,特别注意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因为社会发展与否最终取决于社会中最为“弱小”的群体的生存状况,只关注整体会造成更大的不公平。为此,许多社会发展指标体系将孕妇死亡率、儿童死亡率及贫困人口数等与弱势群体相关的指标作为评估的重要内容,美国的2011社会健康指数(The Index of Social Health 2011)便将婴儿、贫困儿童与老年人等的情况作为衡量社会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

鉴于过度追求平均发展水平会造成公平的假象和对弱势群体利益的忽视,所以一些指标体系开始有意识地淡化平均值的影响。2013年爱尔兰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没有用全球的人均GDP来衡量人们的生活水平,而是在“全球化”维度中设置了“每日消费额低于1美元的人口数”这一指标来代替。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也没有“人均”指标,而是使用了“日均开支不足1美元的人口”、“遭受饥饿的人口”、“营养不良的人口”以及最贫困的20%人口所占“国民收入或消费的比例”等更能反映真实情况的指标。

社会发展指标体系有描述、解释、评价、检测与预测的功能,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不仅可以较为准确地对发展现状给予正确的评价,也可以引领未来发展。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时期,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间的冲突时有出现,为了在现代化的过程中,监测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状态,引导社会经济各方面协调发展,需要建设一套科学的社会发展指标体系。虽然国内外的社会发展现状及对此类问题的认识有所不同,但在构建社会发展指标体系所依据的原则和理念方面有其相似之处,因此,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研究不能闭门造车,需要加强国际交流,通过对国外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来构建更加科学和本土化的中国社会发展指标体系。

(源自全国社科规划办网站2016年08月15日08:15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余艺丹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社科规划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