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日报“三论”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谢瑞仁 2016-07-12 16:00:17
时刻新闻
—分享—

肩负起繁荣发展湖湘哲学社会科学的光荣使命

—— 一论学习贯彻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精神

湖南日报评论员

    “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引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湖南特点哲学社会科学”,在日前举行的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省委书记徐守盛发出了繁荣发展全省哲学社会科学的动员令。

    哲学社会科学,以其对人心与社会的巨大影响而不可或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中国历代文人学士追求的最高境界;“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是时代赋予社科工作者的责任担当与光荣使命。

    中国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国,湖南是哲学社会科学大省。湖湘学术具有悠久历史与光荣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在“5•17”讲话中提到七位湖湘先哲:从周敦颐到王夫之再到魏源,刻画出湖湘学派的发展轨迹;从毛泽东到李达、翦伯赞、吕振羽,为二十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如今,历史的重担移到了当代湖南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肩上。

    肩负起繁荣发展湖湘哲学社会科学的光荣使命,首先要有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这种自信,理当体现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一切的“言必称希腊”,匍匐在西方学说、“普世价值”脚下的学术自卑,都应该抛弃。“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这种湖湘学人的自信,理当流淌在当今湘人的血液中。

    繁荣发展湖湘哲学社会科学,要发扬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宝贵传统。实事求是、经世致用是湖湘文化的内核,也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哲学社会科学如果不能直面时代要求,直面发展需要,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述学立论,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建言献策。对于湖南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就是要直面影响我省发展的重大问题和挑战:

    比如,如何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闯出一条新路,如何在对接长江经济带、对接“一带一路”战略中构筑湖南的开放高地,如何在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中、让“一核”“三极”“四带”“多点”同轴驱动、协同发力,如何啃下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中的“硬骨头”、保证湖南在新一轮起跑中赢得先机……这些都需要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积极发声。

    肩负起繁荣发展湖湘哲学社会科学的光荣使命,还得勇于创新。“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如果不能及时研究、提出、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理论就会苍白无力,哲学社会科学就会‘肌无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前无古人、世无成例的伟大探索及其在湖南的实践,多么需要转化为创新的学术成果啊。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我们期待,在时代的洪流中,湖湘学人能建不世之功,立不朽之言。

(源自《湖南日报》电子版2016年7月11日第1版)

“姓马”,更要“信马”“用马”

——二论学习贯彻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精神

湖南日报评论员

    “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为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得“姓马”,做到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哲学社会科学既是科学,又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始终存在着站在什么立场、代表何人利益、为谁服务这一政治方向性问题。在学术研究领域,我们坚持尊重差异、海纳百川,鼓励各种积极向上的思想,凝聚各方力量,同时更要以马克思主义有效引领和整合各种社会思潮,确立马克思主义在理论研究中的绝对话语权,坚决防止以“学术自由”、“价值中立”为名,甘愿沦为西方种种理论主张的“应声虫”“传声筒”。

    “姓马”还得“信马”。前些年,有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甚至是从事马克思主义教学的人,口称“姓马”而实际并不“信马”,他们在各种场合乃至于讲台、论坛上嘲笑、攻击马克思主义,成为典型的“双面人”。经过几年来的正本清源,这种现象少多了。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必须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传播,真正解决“用马”的问题。一些年来,随着互联网时代来临,各种社会思潮激荡交锋,思想文化多元多样,西方国家不遗余力地向我国搞文化渗透,兜售其政治理念和所谓的“普世价值”。在国内舆论场,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之类错误思潮纷纷抬头亮相,在实际工作中,马克思主义在某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外挤内压的严峻形势,更加需要哲学社科工作者站稳立场,挺直腰杆,敢于亮剑发声。 

    “用马”就得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研究历史、研究社会、研究人生;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用以阐释和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及其湖南实践。

    “湘江是一条流淌哲学的河流”,湖南是中国比较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热土,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轫地之一。毛泽东在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以李达为代表,湖湘学人有着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化大众”有机统一的优良传统。站在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入口处,肩负光荣使命的20万湖南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增强文化自信,勇于理论创新,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中作出新的湖南贡献。

    “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能为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立下坚固的理论基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长远的思想基础。

(源自《湖南日报》电子版2016年7月12日第1版)

激活“湖湘因子”,唱响“湖南声音”

——三论学习贯彻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精神

湖南日报评论员

    一个国家,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同样,一个省份,缺乏强大的哲学社会科学优势也将是一大遗憾。

    “我们不仅要让人记住‘天河计算机’、‘北斗导航卫星’、‘磁悬浮列车’这些‘湖南元素’,还要让人知道哲学中的‘湖湘因子’、理论中的‘湖南声音’”,日前召开的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省委书记徐守盛如是强调。

    中国文化的版图里,湖湘文化历来拥有一席之地。从流寓湖湘的屈原、贾谊到“理学开山”周敦颐,从船山先生800万字著述到曾文正公流传至今的家训,从岳麓书院的朱(熹)张(栻)会讲到延安窑洞的毛(泽东)刘(少奇)合作……湖南学术大家之辈出、著述之浩繁、思想之深邃、影响之深远,人所公认,堪称学术重镇。

    当代湖湘哲学社会科学,也出了不少大家宏论、高文典册。然而在近年来的全国学术话语中,似乎也存在“湖南声音”不够响亮,“湖南元素”不够突出,湖南有分量的学术大家不够多的问题。“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湖湘学人理当因应时势,奋然而起,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湖南特点哲学社会科学,推出更多有湘味、有价值、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培育社科“湘字品牌”,是主攻方向。打造以毛泽东研究为核心的红色文化研究重地,对于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对于回击历史虚无主义具有重要意义;打造以湖湘思想大家研究为核心的国学湘学研究高地,精深厚重的湖湘学术文化才能“活”起来、“亮”起来;打造以伦理学、语言学等优长学科为引领的重点学科体系,将为湖南“产学研用”奠定良好基础;打造以经世致用为目的的高水平湖湘智库,智库资政启民的功能将焕发出蓬勃生机。

    构建社科“四大平台”,是总抓手。这四大平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报刊网络理论宣传阵地。用好了这四大平台,社科理论将跳出书斋、走出校园,成为“决策中的参考”“实践中的指南”。

    目前,我省哲学社会科学有五路大军,包括高等院校、党校(行政学院)、部队院校、科研院所、党政部门研究机构的20多万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把这支队伍关心好、培养好、使用好,建设一支信念坚定、功底扎实、勇于创新、成果丰硕的社科“理论湘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才能真正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湖南正阔步行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有着一展身手的宽广舞台。只要坚持正确方向,锐意改革创新,着力潜心治学,湖湘学人定能为建设富强美丽幸福新湖南贡献更大的智慧和力量,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大合唱中发出铿锵的湖南声音。

(源自《湖南日报》电子版2016年7月13日第1版)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谢瑞仁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社科规划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