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百优”论文评选牵系学者目光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明海英 编辑:严欢 2014-08-20 11:09:22
时刻新闻
—分享—
  8月,高校已进入暑假。夏季毕业的博士生学位论文也已完成学院评审。按往年惯例,“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已启动,但今年却无任何相关评选信息发布。结果如何,目前有关部门尚无明确表态。
  
  据了解,为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高博士生教育质量,“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从1999年开始启动,每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出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不超过100篇,故而简称“百优”。由于“百优”论文系千挑万选,且价值不“菲”,其进展和结果深受学界关注。近日,围绕“百优”评选的有关问题,记者采访了“百优”获得者及其导师。
  
  奖项凝聚团队智慧
  
  截至2013年,“百优”共评选了15届。《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主编王泽龙对记者说,“百优”评选以质量为标准,甚至宁缺毋滥。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在已评选的15届“百优”中,仅有6届评选出100篇优秀论文,其余9届则不满100篇。获奖论文最少的2012年仅有90篇。哲学社会科学的“百优”更显珍贵,每年16篇左右。比较多的年份,如2001年也只有23篇。
  
  2013年“百优”获得者马华向记者讲述了他论文写作期间的小插曲。一天早晨,在电脑前奋战一晚后,他迷迷糊糊睡着了。点的蚊香不知怎么烧焦了身上的衣服,等他醒来发现,焦痕就快蔓延到肚子上了。初稿写作的最后一个多星期,马华基本上以方便面和萝卜咸菜充饥,交完初稿才匆匆回家过年。一段时间的饮食不规律使得马华肠胃不适,过年期间因胃溃疡住进了医院,治疗了半个月后才返校。“百优”来之不易,由此可见一斑。
  
  为冲击“百优”,很多导师招生时就有意选拔“优质”学生重点培养。不过,2013年的“百优”获得者王雪松打破了“优质”生源获奖的惯例。中专出身的王雪松,自考本科后脱产攻读硕士、博士。提及获奖,王雪松一直强调,文章是导师和他“通力合作”的产物。导师在选题把握、研究方法的指引上给予他极大的帮助。他的导师王泽龙也表示,某种意义上,“百优”是对获奖者、导师及教学团队的肯定。
  
  2010年“百优”获得者高飞的导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陈小君对记者说,这个“百优”得来不易。从2002年做实证研究开始,高飞就一直在团队里浸染。多年田野调查得到的成果,最后都凝结到这篇文章里。从某种程度上看,这篇文章是团队智慧的结晶。马华的导师、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徐勇也表示,获奖论文不仅仅是一篇论文,更是导师、学生、学科、科研、教学等一系列综合因素的凝聚和体现。
  
  引领学科内涵式发展
  
  浏览首届“百优”获奖者名单,吴汉东、徐勇、左东岭……十几年过去了,他们多数都已成为各自学科的领军人物。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唐正东表示,“百优”评选不仅引领博士生朝着高质量学术研究的方向发展,一定意义上也推动了学科内涵式发展。
  
  “一般来讲,只有学科基础好的专业,才能培养出好的博士论文。”王泽龙认为,特别是对哲学社会科学来说,拿到“百优”的,一般都是各高校比较强的学科。通过对1999—2011年中山大学获得的21篇“百优”的分析,中山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处工作人员戚兴华发现,其中16篇来自本校国家重点学科,占总数的76.2%。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专业就是在“百优”的标杆指引下发展、蜕变的。政治学研究通常是从书本到书本。1999年,徐勇以实际问题为导向的博士学位论文获得了首届“百优”,这是对该院面向实践研究尝试的肯定。随后,该院在2000年、2004年获得的两篇“百优”,也是注重实践的。
  
  “连续几年都这样,这就是一种导向。通过这个信号,我们发现这是国家倡导的方向,这样就把学者个人的学术研究和国家的目标结合起来了。”徐勇对记者说,此后,整个学科慢慢往这个方向调整,并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学术路子。
  
  评优和汰劣应结合起来
  
  对于“百优”获奖者,教育部设立了专项基金,给予5年的研究资助。为激励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一些学校也“重赏”“百优”获得者。“由于这几年一些学校过多地把‘百优’的获奖和其他待遇挂钩,造成人们对其过度追求。”徐勇说。
  
  随着“百优”的吸引力增强,这种具有指挥棒效应的全国性评选活动,在高校竞争日益强化的情况下,评选的公平性、权威性、有效性面临愈来愈严峻的考验。有学者表示,“百优”获奖者的导师,多是学科带头人等有一定影响的学者,本身资源丰富。获奖后,一些资源又再分配给他们,这样有失公允。采访中,也有多位学者因目前“百优”存争议,话题太敏感,而婉拒采访。
  
  “没有一种制度可以一成不变,‘百优’也一样。”首都师范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左东岭对记者表示,可能评选得多了,发现的漏洞也多。有漏洞和缝隙,也就会有投机者来利用。
  
  记者了解发现,自2010年起,国务院学位办每年对全国授予博士学位人员的学位论文进行随机抽检。近年来,这种“兜底”式抽查的比例逐渐增大,今年为10%。对连续多年出现“问题学位论文”的学位授予点,将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限期整改直至撤销学位授权。
  
  “评优是表彰少数,抽查是要求所有或大多数在合格线以上。鼓励少数成优秀,还是让多数在底线以上,这完全是同一事物的两面,都很重要。”左东岭认为,评优和汰劣应该结合起来。他表示,目前,保住底线,可能对研究生培养的意义更大。
  
  (源自全国社科规划办网站2014年08月12日08:17中国社会科学报)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明海英

编辑:严欢

本文为社科规划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sk.rednet.cn/c/2014/08/20/3443726.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社科规划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