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核安全观透视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刘冲 编辑:严欢 2014-04-22 16:43:50
时刻新闻
—分享—
  如果单纯强调危险核材料及核设施的防护,不注重消除恐怖主义根源,则恐怖主义与核武器的结合将永远是人类社会的梦魇。
  
  3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海牙核安全峰会上发表重要讲话,首次提出中国的核安全观,阐释发展和安全并重、权利和义务并重、自主和协作并重、治标和治本并重四项原则,对深入推进国际核安全合作具有深远意义。
  
  发展和安全并重
  
  “核安全”是一个含义宽泛的概念,在英语中对应“nuclearsecurity”和“nuclearsafety”两个词汇。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定义,前者指在核材料使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对盗窃、蓄意破坏、未经授权获取、非法转让等恶意行动所采取的预防、探测和响应措施,对应中文可译为“核安保”;后者指从保护公众及环境不受放射性危害的角度出发,采取措施确保核设施的正常运行、预防事故的发生、限制可能的事故后果,对应中文可译为“核安全”。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日益广泛的核电发展热潮增加了恐怖组织获取核材料、袭击核设施的可能性,而全球物流的高速增长和互联网的日益普及,更使阻止核走私及防范核技术愈加困难。“9·11”事件以来,美国始终把核恐怖主义威胁视为国家安全的头等威胁之一。因此,奥巴马2009年在布拉格倡议召开核安全峰会,以实现对全球50多个国家的危险裂变材料进行有效保护。因此,华盛顿核安全峰会实为“核安保”峰会,首届峰会公报更是只字未提“核安全”。
  
  但是,随着峰会进程的深入,各国领导人开始意识到“核安全”与“核安保”的有机联系,2012年首尔核安全峰会公报,首次指出“福岛核事故显示了核安保与核安全之间的联系,承认核安保和核安全措施目标的相似性,确认核安保和核安全措施应当以一致和协同的方式进行设计、执行和管理,各国一致认为,应当统筹考虑核安保与核安全问题,并不断采取切实措施,确保和平利用核能健康有序发展。”这一观点继续保留在海牙峰会公报中,因而第二、三届峰会才是名副其实的“核安全”峰会。
  
  核安全峰会对核安全与核安保立场的进步与中国的一贯立场是一致的。在习近平主席讲话中,“对全国核设施开展了全面安全检查”及“制定和实施了核安全中长期规划”是指核安全,而“核安全示范中心”、“国际原子能机构核安全基金”等内容是指“核安保”,不少媒体由于不了解具体情况,常混译为“nuclearsecurity”。中国领导人的讲话绝非刻意混淆上述概念,除了中文中“核安全”一词包括两层含义外,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作为世界上在建核电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一贯秉持核安全与核安保并重的理念。搞好核安保与核安全工作的目的是一致的,即确保核能利用的平稳发展,这一点在全球核能发展如火如荼的背景下格外重要。
  
  尽管日本福岛核事故对全球核电发展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一些国家表示了放弃核电的意愿,但是全球核电产业发展大势并未改变。正如国际能源署在其报告中指出的那样,“三里岛和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后核电发展的低潮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事故本身的影响,但当今支撑核电发展的驱动因素与当年相比已经发生根本改变。”就目前技术条件而言,依然只有核电能够长期稳定地作为化石能源的重要补充,此外,低碳排放也是核能广受青睐的重要原因。习主席讲话中,更是高度肯定了核能对于人类的意义,将核能比作“普罗米修斯带到人间的火种”,称其“为人类发展点燃了希望之火”。
  
  核能对中国能源安全和减排战略更是意义重大。目前,中国已投运核电机组20台、装机容量1704万千瓦,在建机组28台、装机容量3163万千瓦,在建规模居世界首位,接近全球建设总量的一半。正因为如此,中国政府始终坚持安全第一原则,采取综合措施,坚决杜绝任何核事故或核破坏。如习主席所言,要秉持为发展求安全、以安全促发展的理念,让发展和安全两个目标有机融合。中国在这方面可为世界提供有益经验,尽管中国核电建设规模大、速度快,但由于政府的严格监管和行业自律,我国在役核电机组20年来从未发生过2级及以上核安全事故,主要运行参数好于世界平均值,核电发展可谓“蹄疾步稳”。
  
  权利和义务并重
  
  习近平主席指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各国要切实履行核安全国际法律文书规定的义务,全面执行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巩固和发展现有核安全法律框架,为国际核安全努力提供制度保障和普遍遵循的指导原则。这方面,中国做出了很好的表率,中国率先批准了《核材料实物保护公约》2005年修正案和《制止核恐怖主义行为国际公约》,而相比之下,美国尚未批准上述两项国际核安保的重要条约。
  
  但过犹不及,履行国际核安全义务不等于各国要完全采取相同的核安全措施。当前,国际核安保领域兴起一股盲目定量比较的歪风。如美国非政府组织“核威胁倡议”2012年起在峰会前发布“核安保指数”定量评估报告,试图对全球各国的核安保水平排交椅定座次。海牙峰会上还有三个得分较高的国家的元首以此佐证本国核安保状况良好。但事实上,该评估报告指标设置简单粗糙,排名很不科学,广受诟病。
  
  该报告对中国不公正不合理的评价突出地体现了简单定量衡量的荒谬。在报告第一版中,中国得分为52,在32个有核材料国家中排名27位;在报告第二版中,中国得分为64,在25个有核材料国家中排名20位,均在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中名列最后。依照该报告的解释,透明度问题是最为关键的因素。该报告第一版声称,“中国是又一个在核材料安保方面缺乏透明度的国家,如果中国能够向国际社会提供更多信息,中国将大幅提升其核安保排名。”该报告第二版又宣称,“中印两国继续表现不佳,是因为缺乏核安保监管体系的关键结构。”由于该报告提供了原始数据文件,通过对其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导致中国低分的因素与该报告声称的原因并不相同。
  
  首先,社会类因素在第一版中权重为23.1%,在第二版中权重为18%,而其各个子项设置充斥着西式民主色彩,随意性和盲目性极大,上述指标与核安保的逻辑联系不强,如不考虑“犯罪率”等更具实际意义的指标,却设立了一系列“民主化”程度相关指标。中国在“政权转移规范”和“反腐败”两项的分值均为零,这一歧视性的有色眼镜严重扭曲了中国的总成绩。在该报告第二版中,如果将“社会类因素”权重设为零,则中国得分将为70分,与五常的其他国家相近。
  
  其次,在一些权重很高的子项,中国的分值与实际情况出入严重。如第一版中,“辐射材料输运过程中的实体保护”,要求“对象国引入了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材料与核设施实体保护导则’”,该项占总分的权重为7.7%,中国得分为零。事实上,中国很早就将该导则译为中文,如果要求中国必须发布本国法规的英文版本以便“国际认可”,未免过于可笑。又如该指数第二版声称中国“缺乏对从业人员是否吸毒的经常性测试”,并据此认为中国核安保监管体系存在重大漏洞。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各国国情不同,需要重点防范的情况不同,如果简单地用同一粗糙标尺削足适履,显然结果将大为失真,荒唐可笑。只有深入分析各国核安全威胁的来源,针对性采取措施,才有可能切实提高全球核安保水平。正如习主席所言,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各国核安全状况的特殊性,各国国情不同,核能事业处于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核安全挑战也不尽相同。在强调各国履行有关国际义务的同时,也要尊重各国根据本国国情采取最适合自己的核安全政策和举措的权利。
  
  自主和协作并重
  
  在当前主权国家体系下,核安全必然首先是国家课题,首要责任由各国政府承担。但国际合作也同样重要,习主席生动地用木桶理论比喻全球核安全工作。指出一个木桶的盛水量,是由最短的那块板决定的。在这一点上,人类社会有十分深刻的教训。三里岛及切尔诺贝利核事故都是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的事故,对全球核能发展造成极为严重的冲击。而福岛核事故更是一场完全有机会避免的事故。
  
  正因为各国核安全能力的差异及核事故与核恐怖事件的全球性后果,习近平主席才提出“要加强交流、互鉴共享,有关多边机制和倡议要统筹协调、协同努力,争取做到即使不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也不让一个伙伴掉队”。
  
  在国际层面,2012年3月首尔核安保峰会以来,国际核安保合作又取得不少成绩。16个国家批准了《核材料实物保护公约》2005年修正案,9个国家批准了《制止核恐怖主义行为国际公约》,9个国家接受或申请了国际实物保护咨询服务(IPPAS)工作组的同行审议,44个国家举办了核安保相关的会议、论坛或演习,22个国家加强了国内的打击核走私、运输安全和边境管控的措施,32个国家加强了核安保监管及立法,7个国家消除了低浓铀。2013年7月,国际原子能机构召开以“加强全球合作”为主题的部长级核安保会议通过了《部长宣言》。《宣言》称所有国家都应对本国的核安全负责,但为了支持各国履行职责,开展国际合作也很重要。《宣言》肯定了IAEA在加强全球核安全和协调该领域国际活动方面的中心地位,提出了一些在IAEA框架下深化合作的具体措施。相信未来两年,国际原子能机构将进一步发挥积极作用,为2016年核安全峰会的后续国际框架奠定良好基础。
  
  除在全球层面开展广泛合作外,针对地区共同问题开展补充性合作也很重要,东亚地区尤为如此。东亚地区是全球核电发展的重中之重,安全隐患十分突出。除了中日韩三国,东盟国家也积极发展核电。目前,越南、印尼、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正在发展核电,柬埔寨、缅甸表示了对核电的兴趣,新加坡考虑将核电作为能源选项,只有文莱、老挝没有核电计划。随着核电的高速发展,东亚地区的核安全与安保风险不容忽视。许多国家都是初次涉足核电领域,依赖进口核电技术。这些国家堆型多样,与不少核电大国同时签署合作协议。核监管体系尚不完善、能力经验不足,亟需国际社会帮助。
  
  过去几年,东亚国家积极开展地区核安全合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中、日、韩三国2008年就启动了中日韩核安全监管高官会机制,2011年三国发起“中日韩核安全合作倡议”,确定将建立合作框架,承诺在地区核安全标准、区域应急响应机制和监管能力等领域开展合作行动。2013年9月,东盟核安全监管框架首次会议召开,制订了2014~2015年的工作计划,为深化东盟核安全合作奠定良好基础。
  
  治标和治本并重
  
  国际核安保合作的核心是防范核恐怖主义,反核恐怖主义是国际反恐合作的重要方面。消除恐怖主义是一个世界性课题,考验着各国政府的智慧、勇气和决心。尽管国际社会为打击恐怖主义付出了极大努力,但当前全球反恐形势依然复杂,各类恐怖袭击事件有增无减。
  
  必须承认,恐怖主义的根源十分复杂,恐怖主义的产生、发展与蔓延有着复杂的历史、社会、政治、经济、民族与宗教等多重经纬。中国政府历来认为,冲突和动荡是恐怖主义的温床,贫穷和落后是恐怖主义产生的土壤,要彻底铲除恐怖主义,应在缓和地区及国际紧张局势、消除贫困和加强反恐合作三方面同时开展工作,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采取综合治理措施,要注重解决发展问题,消除贫富悬殊和社会不公,缩小南北差距,妥善解决地区冲突,不能单纯依靠军事打击手段。
  
  如果单纯强调危险核材料及核设施的防护,不注重消除恐怖主义根源,则恐怖主义与核武器的结合将永远是人类社会的梦魇。因而反核恐怖主义同样应当遵循标本兼治这一消除恐怖主义的基本原则。
  
  习近平主席指出,只有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发展和谐友善的国家关系,开展和睦开放的文明交流,才能从根源上解决核恐怖主义和核扩散问题,实现核能的持久安全和发展,可谓切中要害。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2016年华盛顿核安全峰会很可能是最后一届峰会,但国际核安全合作的进程绝不会中断脚步。习近平主席3月25日在“峰会后时代核安全进程”讨论会上指出,“展望未来,我们需要为核安全进程注入持久动力,确保其进入机制化的可持续发展轨道,并逐步建立公平、合作、共赢的国际核安全体系。”以理性、协调、并进为特色的中国核安全观,想必能对国际核安全体系建设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作者: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军控与军事战略研究室主任)
  
  三次核安全峰会
  
  数据显示,世界现存大量可用于制造核武器的核材料,这些材料足以制造出超过十万枚核弹。然而在许多地区,核材料和核技术缺乏有效的保护,这些物资一旦落入恐怖主义分子之手,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全球核安全峰会的举行,就是期望凝聚国际社会共识,加强各国在核安全领域的合作。
  
  首届核安全峰会于2010年4月12日至13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主要讨论了核恐怖主义威胁、各国和国际社会的应对措施以及国际原子能机构在核安全领域的作用等问题,并发表了公报和工作计划。47个国家的领导人或代表以及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和欧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负责人出席会议。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第二届核安全峰会于2012年3月26日至27日在韩国首都首尔举行。峰会以加强核材料和核设施安全为主题,回顾2010年华盛顿峰会以来取得的进展,重点讨论加强核安全国家措施和国际合作。53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领导人或代表与会。
  
  第三届核安全峰会2014年3月24日至25日在荷兰海牙举行。峰会以“加强核安全、防范核恐怖主义”为主题,5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或代表,以及国际组织负责人应邀与会。会议通过了《海牙公报》作为会议成果。公报说,第四届核安全峰会将于2016年在华盛顿举行。习近平主席在海牙峰会上首次全面系统阐述中国的核安全观,为凝聚国际共识、加强核安全贡献富于建设性的“中国方案”。
  
  (源自求是理论网2014.04.0314:34《瞭望》新闻周刊。)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刘冲

编辑:严欢

本文为社科规划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sk.rednet.cn/c/2014/04/22/3330459.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社科规划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