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蒋建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和任务书

来源:红网综合 编辑:严欢 2014-02-17 17:17:47
时刻新闻
—分享—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以下简称三中全会)研究部署了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为什么必须全面深化改革?道理很简单。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通过35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党和国家保持生机活力的关键,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上,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实现党的十八大描绘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要求全面深化改革;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党内外对全面深化改革高度期待,顺应人民愿望,保持党和国家生机活力,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总而言之,就是习总书记日前在山东视察时所指出的,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问题,不深化改革不行,深化改革力度小了也不行。
  
  由于三中全会精神适应了这一系列要求,因而受到了全党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全国人民和媒体舆论好评如潮,既充满了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又坚定了过上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决心。群众普遍反映,《决定》全是亮点,都是干货,直中问题要害;说出了每个人心里想说出的话;让人人觉得自己有份儿;让亿万老百姓吃下了一颗“定心丸”;让人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创业冲动;这些改革将塑造一个几乎全新的中国;为中国梦注入了实质内容;离中国梦的实现又近了一大步;体现了党中央有胆有识、敢于碰硬、勇于担当的气魄;《决定》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宣言书;具有划时代意义;其历史意义堪比十一届三中全会;必将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十八大报告并足而三、载入史册!许多网民在网上发帖说:跟着习总走,没错!这是群众对《决定》最朴素最真实的感悟。
  
  全面深化改革的鲜明特点
  
  三中全会的主要精神,集中体现在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全会通过的《决定》中。如果说,《决定》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和任务书,那么习总书记讲话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员令和方法论。
  
  《决定》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以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为提领,按条条进行谋篇布局。除引言和结束语外,共有16个部分,60条,提出了306项重大改革举措。为了集中写改革,一开始中央领导同志就确定了“三不写”原则:一般性举措不写,重复性举措不写,纯属发展性举措不写;而且在用词方面也有要求,一般只用“放开”“允许”“支持”“鼓励”等语,不用“严禁”“不准”“不得”“不能”等词。《决定》提出的改革有以下鲜明特点。
  
  (一)自觉的改革,改革的高度空前。从本质上讲,革命是拿起刀子革别人的命,改革则是拿起刀子革自己的命。这次全面深化改革,是我们党和国家自己拿起手术刀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是一种高度的自觉。这种自觉来自于对35年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深刻总结,来自于对基本国情和面临问题的清醒认识,来自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自信。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问题上强烈的使命担当,再一次向全世界表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品格。
  
  (二)全面的改革,改革的广度空前。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六次三中全会,都是围绕经济方面的主题做出改革决定。十二届三中全会研究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十三届三中全会重点研究价格改革、企业改革,十四届三中全会研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届三中全会研究农村改革,十六届三中全会研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七届三中全会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这次全会部署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改革,还有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实质上是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都包括在内的所有领域的改革。这本身就是一个重大突破,反映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务实的改革,改革的深度空前。在《决定》起草过程中,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他还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所谓问题,包括各个领域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党的领导和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等。《决定》自始至终都是围绕这些关键问题展开的。对这些问题,不是只从眼前解决,而是力求从长远解决;不是只从现象上解决,而是力求从根本上解决;不是只从事物层面上解决,而是力求从制度层面上解决。
  
  (四)系统的改革,改革的难度空前。《决定》提出的改革举措涵盖了各个领域改革的方方面面,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每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项改革又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这就大大增加了改革的难度,其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一点不亚于35年前。35年前的改革本质上是拨乱反正,阻力主要来自思想障碍,来自于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而现在所面临的,正如习总书记所说,到今天能够改的、可以改的、比较容易改的都已经改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都涉及到深层矛盾和问题,特别是涉及到利益格局的调整。从《决定》公布后反映的情况看,大家都拥护改革,但也有不少人只想从改革中分得红利,不愿改革触及既得利益。
  
  (五)坚决的改革,改革的力度空前。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动员、总部署,既明确了改革的路线图,又确定了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的时间表。而且,中央将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中央的决心很大,不到长城非好汉。用习总书记的话说,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无论出现什么干扰,都要坚定不移推进改革。
  
  (六)人民的改革,改革的热度空前。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增进人民福祉,改革的依靠力量是人民,改革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如果不是为人民谋福祉的改革,就得不到人民的支持;而没有人民的支持,任何改革都不可能获得成功。正因为我们的改革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所以广大人民群众表现出了极大的主体意识、参与热情和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这里,我们不妨看看国际社会的反应,或许从这些“第三只眼”中更能看到《决定》的历史性、时代性和全球性的重要地位。十一届三中全会时,国际社会并不重视,西方媒体的报道只是聊备一格。在全球化的今天,作为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事情不仅是中国内部事务,而且直接影响到全球经济社会的走向和发展。所以,这次各国政府及西方各大媒体都不敢怠慢,都睁大眼睛仔细观察会议的议程、文件甚至所有蛛丝马迹。连日来,外电纷纷报道:这次改革是继上世纪邓小平引领的改革以来最重大的一次;意义不亚于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还没有哪项中共决议如此全面、具体和雄心勃勃;中国改革雄心远超过世界预期;改革力度超出想象;这些改革是史无前例的;改革计划具体、务实,贴近每一个人的生活;《决定》是一份让中国人民大众都能看得懂的文件;实打实的改革贯穿一个人的一生;对普通人生活影响非常之大;展现了中国领导人致力于改革的坚定意志;它打开了“下一个中国”的大门;中国将迎来天翻地覆的变化。他们欢呼:中国改革的航船终于扬起了风帆!为什么呢?因为中国总是毫无悬念地给世界带来惊喜;改革计划将提供经济红利,给经济增长提供巨大的推动;这不仅将改变中国,也将改变世界;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也利好世界经济;改革的前景将对世界经济产生深刻影响。所以,有外媒报道说:从美国权力中心华盛顿,到偏远州的农业地带,从各国金融中心的经济精英,到韩国的婴儿用品制造商,都有人在探究这场改革会带来什么影响。还有外电报道说:全球都在观察这条几乎无人能敌的巨龙正在做什么和正在放弃什么;中国国内事务得到全球密切关注,这反映出中国崛起的国际地位,其他国家得不到如此待遇。世界各地的企业家、投资家表现出一种不同寻常的热情,为中国的强大而感到骄傲,认为中国的改革会给自己带来益处,不禁感到前所未有的振奋。政治家、战略家则看重的是中国改革给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了宝贵经验、发展模式,因而他们不禁感叹:中国共产党是国际上少数值得依靠的政治组织,中国共产党具有强大的领导力和决策力,中国政府依旧具有惊人的变革能力,几乎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得到如此高效的领导!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
  
  《决定》明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精辟论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用“六个紧紧围绕”深刻阐释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思路,提出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等一系列重大命题,部署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勾画了改革时间表、路线图。这里,仅就六个重大原则问题谈些体会。
  
  (一)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凝结实践经验、着眼未来发展,揭示了改革的方向,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引领,也是学习贯彻《决定》精神必须把握好的第一位要求。从“国家管理”到“国家治理”,一字之差,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涵。过去我们说的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建设和发展角度提出的,而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则是从制度层面提出的现代化目标,这样就将发展的目标与制度的目标衔接起来了。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十分全面,指的是整个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的治理体系。治理体系强调,治理制度是根本。国家治理水平是检验社会制度是否比较完善、比较定型的重要标志,总目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形成相对稳定成熟的制度体系,而不是可以变来变去的体制机制。治理体系强调,治理主体是多方,是指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从一元单向模式转向多方,包括政府、市场、社会组织交互共同对国家进行治理,而不是仅仅依靠一种力量。治理体系强调,治理方式是法治。要求进一步加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实行依法治国,依法治理,而不再是简单命令式、行政化的管理。这些要求我们党必须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二)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和条件,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三中全会提出的“三个解放”,既明确了改革的目的,又阐明了改革的条件。这也是写在《决定》指导思想的。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每一次改革的重要突破,每一次体制机制的重大创新,都是以解放思想为先导的。解放思想激发出来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才能看清各种问题症结所在,找准突破口和着力点,拿出创新的改革举措。
  
  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活力能否充分释放,是检验改革成效的基本尺度,也是改革的基本问题。改革的基本问题有两个:一个是资源配置问题,一个是人的积极性问题。改革要求和举措千条万条,都要靠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来体现,最终要看是否促进人的解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调动人的积极性。我们要通过“三个解放”,破除制约社会生产力、束缚社会活力、影响人的积极性的体制机制障碍,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
  
  (三)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就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决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决定》提出的15个方面改革任务中,6个是经济的,1个是生态也与经济密切相关,占了所有改革任务的近一半。为什么?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强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的改革,除了遵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外,主要是从我国实际出发考虑确定的。一是“三个没有变”决定了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说明了我国当前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说还是发展问题,决定了发展始终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经济建设仍是全党的中心工作。二是我国正处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阶段。下一步我国发展面临众多难题,过去支撑快速增长的条件正在发生变化,化解难题的出路就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加快”,即加快转变和加快改革。也就是说,我国的发展已经到了必须主要依靠改革红利才能释放活力、实现发展的阶段。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经过35年的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存在不少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改革任务远没有完成。
  
  (四)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既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特色和优势。全面深化改革,就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动摇。
  
  理论和实践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因此《决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充分反映了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可以回顾一下,从十四大、十五大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到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到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再到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从这些不断变化的表述可以看出我们党对这一规律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但这些主要是在市场作用方面“量”的调整、程度的加强,没有质的变化。《决定》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从“基础性”改为“决定性”,虽只有两字之差,但这是理论上的重大创新,是思想解放的重大突破,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涵“质”的提升。“决定性”的意思是,其他力量可以影响和引导资源配置,但决定者不是别的,只有市场。这一重要论断,抓住了我国现实经济最深层次的问题,抓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明确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必将对我国改革和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没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不行,没有政府的作用也不行;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绝不是否定或弱化政府作用,而是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有效弥补市场失灵。但要认识到,市场作用与政府作用的内涵是不同的,就资源配置而言,政府作用是引导和影响资源配置,而不是直接配置资源。所以《决定》明确,政府要在大幅度减少对资源直接配置的同时,切实履行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职责和作用,做到“三个加强”,也就是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也就是说,政府要通过“三个加强”来引导和影响资源配置。
  
  (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着力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实现人民福祉是中国共产党的不懈追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如果维护公平正义这个问题长期得不到比较好的解决,不仅会影响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信心,而且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危及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因此,这一条写在了《决定》指导思想里面,可见其重要性不一般。
  
  实现公平正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但主要还是取决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同时要看到,在我国现阶段,不发展的问题仍然存在,如贫困问题;发展中的问题集中凸显,如分配问题、保障问题、腐败问题;发展后的问题提前出现,如白发浪潮,由此带来的劳动力结构问题,等等。集中起来,就是中央所指出的,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在现阶段存在的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许多是能够通过不断发展,通过制度安排加以解决的。这就要求我们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把“蛋糕”做大。与此同时,要加快制度机制创新,改革那些不符合公平正义要求的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抓紧解决那些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有违公平正义的突出问题,切实把“蛋糕”分好。
  
  这次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把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体现到各项具体改革措施中,从根本上抓紧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落实好这样的要求,就能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六)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遵循,就是《决定》用“四个必须长期坚持”总结的35年改革开放的重要经验。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全面深化改革的组织实施
  
  习总书记指出,制定出一个好的文件,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关键还在于落实文件,真正把全会精神转化成改造现实世界的强大力量。现在军令状已经下达,集结号已经吹响,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他还有句名言:不落实就落空,没有第三个结果。近期舆情也反映出,人民群众不仅要看我们怎么说,还要看怎么做,更要看怎么样。
  
  要抓落实,就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党的领导。如何在党的领导下落实好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任务,习总书记在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从牢牢把握方向、大胆探索实践、注重统筹协调、凝聚改革共识、落实领导责任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要求、作出了一系列部署。这里,着重谈三点学习体会。
  
  (一)牢牢把握正确方向。方向问题,就是对发展道路的坚持,就是对基本原则的坚守。习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的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偏离了坚持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偏离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南辕北辙了;中国是一个大国,治大国如烹小鲜,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不能改。这不能说成是不改革。这些重要论述,就是对我们保持战略定力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把握改革正确方向的基本遵循。现在,有人不时提出这个主义、那个主义,这个思潮、那个思潮,开出这个药方、那个药方。他们醉翁之意不在酒,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目的就是要改变整个改革的大方向。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一定要保持战略定力,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由之路。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
  
  (二)积极大胆探索实践。改革就是闯新路、开新篇。只有大胆探索、大胆实践,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找到破解矛盾的钥匙。要鼓励创造、鼓励创新,像习总书记要求的那样,只要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只要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只要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只要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就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当然,大胆不等于盲目蛮干。习总书记要求,要有序推进改革,该中央统一部署的不要抢跑,该尽早推进的不要拖宕,该试点的不要仓促推开,该深入研究后再推进的不要急于求成,该得到法律授权的不要超前推进。要做到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向前走,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致千里。
  
  (三)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改革开放事业之所以不断深化,就在于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参与。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同人民一道推动改革,做到谋划改革汲取人民智慧,推进改革凝聚人民力量,检验改革依据人民评判。要坚持问政于民,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了解群众愿望,弄清楚群众的实际情况是什么、群众的期待是什么、群众的利益如何保障,从而作出科学的改革决策,找到有效的改革办法。要畅通群众参与改革的渠道,千方百计创造条件、搭建平台,保障群众对重大改革举措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要充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鼓励基层的实践创造,激发群众的改革热情,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把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变成人民广泛参与、普遍受益的过程。
  
  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保证
  
  习总书记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这是一个具有5000年文明史、13亿人口的伟大民族的历史性步伐,是谁也阻挡不了的,也是不容阻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鲁迅先生当年说过,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
  
  为了实现中国梦,党的十八大一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继往开来、谋篇开局,在短短的稍纵即逝的300多天时间里,多少事、从来急;多少事,从头计。党中央观大势、谋大事,胸怀全局、纵横捭阖、夙夜在公、励精图治,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开创了各项工作新局面,营造了全党全国新风气,开辟了治国理政新境界。开创新局面不易,营造新风气更难,开辟新境界则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和政治智慧,需要有把握大局、驾驭全局的雄才大略。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是强烈的使命意识,历史的担当精神,卓越的战略眼光,坚强的政治定力,真挚的为民情怀,科学的思想方法,高超的领导艺术,深厚的文化底蕴。事实证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不负人民的重托,不负全党的重托,不负历史的重托,不负时代的重托。
  
  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共产党要有一个好的政治局,特别是好的政治局常委会。只要这个环节不发生问题,中国就稳如泰山。十八大选举产生的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就是这样一个好的政治局,这样一个好的政治局常委会。对这样的中央领导集体,我们必须与之保持高度一致,必须坚决维护其领导权威。
  
  同时也要看到,我们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就像习总书记所指出的,一个国家往往在两个时期面临的压力最大:一个是积贫积弱之时,一个是在发展振兴、迈向成功之时。随着我国的崛起,敌对势力害怕此长彼消,导致资源、能源、排放、环境矛盾加剧,陆地、海洋、太空、网络冲突增加。因而,他们企图改变我们的道路、搞乱我们的理论、颠覆我们的制度,打掉我们的“三个自信”。只要中华不自乱,世界无人可乱华!我们要不倒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门口,当前最急需的,如习总书记所说,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就是在全党全体人民中形成统一的思想意志,因为只有思想的统一,才有行动的统一。用什么来统一?当然是用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最新成果来统一,用党的科学理论来统一。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已经初步形成这样的科学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最新成果。
  
  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把马克思主义真理与中国实际,把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信念与现阶段目标,把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把指明正确前进方向与解决现实各种问题,把优良传统与时代精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进行创造创新的光辉典范。他用中国话说中国化,用大众话说大众化,用时代话说时代化。因此,他每有讲话,都得到广泛的拥护、产生深刻的影响,许多话语,普通群众也耳熟能详。这一系列重要讲话,正在指引和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前进。在当前,尤其要用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凝聚改革共识,并做到习总书记所要求的,使全党全社会都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正确推进改革,准确推进改革,有序推进改革,协调推进改革。只要我们坚持用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只要我们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思想上行动上与之保持高度一致,我们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到那时,中国这样一个人口规模比世界上现有56个高收入国家的全部人口之和还要多出3亿多的国家,经过中国人民“两个百年”的不懈奋斗,必将迎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更加光明美好前景!
  
  到那时,梁启超憧憬的“少年中国”,李大钊期盼的“青春中国”,方志敏献身的“可爱中国”,十八大描绘的“美丽中国”必将成为现实,中华民族必将以崭新姿态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再高的山、再长的路,只要我们锲而不舍前进,就一定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把三中全会勾画的宏伟蓝图化为中华大地上的灿烂现实。
  
  (作者系中央宣讲团成员、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书记)
  
  (源自新湘在线2014-01-0917:28:33《新湘评论》2014年第1期。)

来源:红网综合

编辑:严欢

本文为社科规划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sk.rednet.cn/c/2014/02/17/3274872.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社科规划频道首页